learning
直立位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反映了一系列與腦灌注壓間歇性降低相關(guān)的神經(jīng)癥狀,主要表現(xiàn)包括頭暈、頭昏或暈厥、乏力、疲勞、惡心、視物模糊、反應遲鈍等非特定癥狀。
直立位不耐受通常被認為是與體位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征和神經(jīng)介導性低血壓相關(guān)的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障礙,是脊髓損傷后一種常見的并發(fā)癥。
研究表明,脊髓損傷急性期患者直立位不耐受的患病率很高,約74%的脊髓損傷急性期患者在包括仰臥在內(nèi)的物理治療過程中發(fā)生了體位性低血壓。脊髓損傷恢復期患者直立位不耐受的癥狀較急性期似乎有所減輕,但嚴重性沒有變化。除了引起前述非特定癥狀外,直立位不耐受與腦血管反應和神經(jīng)血管藕聯(lián)受損、認知功能下降、卒中風險升高、靜脈血栓栓塞、房顫、冠心病、心衰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關(guān)。
此外,為代償血壓控制障礙,腎素-醛固酮系統(tǒng)活動增加,進一步誘發(fā)血管炎癥和動脈硬化的發(fā)生,其導致的反復心腦低灌注加速脊髓損傷患者血管纖維化和血管性認知障礙,是亟待解決的脊髓損傷心血管并發(fā)癥。雖然近年來諸如伺服控制的加壓服、小腿主動加壓支架、下肢功能性電刺激和脊髓電刺激等神經(jīng)義肢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由于操作復雜、攜帶困難、價格昂貴、有創(chuàng)等原因,其臨床應用推廣受到很大限制。
全身振動技術(shù),通過一定頻率和幅度以正弦波形側(cè)方擺動或垂直振動的平臺給予平臺上的物體被動振動。最早應用于宇航員,用以對抗失重條件下的肌肉萎縮、骨量流失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后續(xù)全身振動在高水平運動員訓練中的研究證實,全身振動可以激活肌肉本體感受器,產(chǎn)生肌肉類強直收縮,明顯增加肌力和肌功率。
全身振動治療在肌肉癱瘓患者中的應用研究證實,全身振動可以使癱瘓肌肉的肌電活動增加。前期我們在全身振動治療預防脊髓損傷患者骨質(zhì)疏松及肌肉萎縮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當脊髓損傷患者在配備振動平臺的輔助站立裝置上進行體位適應訓練時,相同的傾斜角度下,若振動功能關(guān)閉,則患者更容易發(fā)生頭暈、黑朦、血壓下降等體位性低血壓的癥狀;若振動功能開啟,則患者上述癥狀明顯緩解。
基于上述理論及實踐經(jīng)驗,課題組就全身振動治療對脊髓損傷患者直立位不耐受的影響展開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頻率全身振動治療對T6及以上平面ASIA A級和B級脊髓損傷恢復期患者血流動力學及主觀癥狀的影響,為探索臨床干預脊髓損傷患者直立位不耐受的治療方法提供依據(jù)。
目的:探討不同頻率全身振動治療(whole body vibration,WBV)對T6及以上平面ASIA A級和 B級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恢復期患者直立耐受性的急性生理效應。
方法:選取21例T6及以上平面ASIA A級和B級,病程在3個月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A組),并選取年齡性別與之匹配的正常受試者20例(B組)。受試者被束縛于電動起立床上,分別于平臥位3min(T0)、床面與地面成60°夾角3min(T1)、全身振動治療3min(T2)、振動停止后3min(T3)、床面降至水平3min(T4),全身振動頻率分別為0Hz,10Hz和20Hz,并在每個時間點對患者進行無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和體位性低血壓癥狀評估量表(orthostatic hypotensionsymptom assessment,OHSA)評價。對上述結(jié)果進行組間及組內(nèi)比較。
結(jié)果:與0Hz相比,10Hz、20Hz組T2、T3、T4時間點的心率(heart rate,HR)明顯降低,體位性低血壓癥狀評分明顯下降;T2、T3時間點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輸出量指數(shù)(cardiac output index,CI)均明顯升高;T2時間點每搏輸出量指數(shù)(stroke volume index,SVI)明顯升高;20Hz組T2、T3時間點總外周阻力指數(shù)(totalperipheral resistance index,TPRI)明顯升高;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0Hz組T1-T0時平均動脈壓、心輸出量指數(shù)、每搏輸出量指數(shù)明顯降低,T2-T1時心率明顯升高,平均動脈壓、心輸出量指數(shù)、每搏輸出量指數(shù)明顯降低,T4—T3時平均動脈壓、心輸出量指數(shù)、每搏輸出量指數(shù)、總外周阻力指數(shù)明顯升高;10Hz組T1—T0時平均動脈壓、心輸出量指數(shù)、每搏輸出量指數(shù)、總外周阻力指數(shù)明顯下降,T2—T1時心率明顯降低;20Hz組T1—T0時心率明顯升高,平均動脈壓、心輸出量指數(shù)、每搏輸出量指數(shù)、總外周阻力指數(shù)明顯降低,T2—T1時心率明顯下降,總外周阻力指數(shù)明顯升高。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jié)論:全身振動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損傷恢復期患者體位變化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和體位不耐受癥狀,是一種安全、有效改善脊髓損傷恢復期患者體位不耐受的物理治療方法。
*文章來源自網(wǎng)絡(luò),侵刪
Y-V2 振動訓練儀--一體式
訓練時間短,效率高,扶手高度可調(diào)節(jié),頁面操作簡單。
Y-V3 振動訓練儀--分離式
獨立控制裝置,更加寬大的振動平面弧形安全扶手,可滿足不同身高的患者需求。
Y-V4 振動訓練儀--起立床式
系統(tǒng)配有遙控器,可以遙控調(diào)節(jié)振動儀的振動頻率,調(diào)節(jié)起立床的傾斜角度(0-90度)。兩側(cè)安全扶手確保訓練安全有效,遠程遙控器,使用便利。
產(chǎn)后振動康復訓練系統(tǒng)
1.信息管理
軟件可針對患者的個人信息進行錄入保存,建立個人檔案,同時針對患者進行運動處方設(shè)定
2.患者個人運動處方建立
方案庫具備多種訓練方案,用戶可以從方案庫中自由組合訓練方案,建立屬于用戶個人的訓練方案
3.患者訓練
患者在訓練過程中有視頻動畫、語音提示、文字描述、多維度指導,引導用戶標準的完成動作訓練
4.報告打印
訓練完成后,用戶可根據(jù)需求,打印相關(guān)報告
成人振動教練系統(tǒng)
1.強大的動作指導庫
系統(tǒng)中含有百余種指導動作,并根據(jù)主要振動部位進行動作劃分,方便用戶快速準確的找到相關(guān)的訓練動作。
2.多維度動作指導
在訓練界面下有詳細的語音動作描述、動作步驟文字描述、有視頻動畫演示,多維度,多方位圖體動作要點,使用戶的訓練動作盡可能的標準。
3.訓練過程,參數(shù)可調(diào)
用戶在訓練過程中,可對頻率等參數(shù)進行調(diào)整,也可隨時停止訓練,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
兒童振動教練系統(tǒng)
獨立控制裝置,更加寬大的振動平面弧形安全扶手,可滿足不同身高的患者需求,內(nèi)含多種動作指導視頻。